摘要:有人说,如果我国不进口大豆,中国就要有8—9亿土地要改种大豆。 ...
地处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是美国白人相对较多的地区。
在中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之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局,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新目标、新理念、新方略,绘制了新蓝图,推动形成新格局,必将引领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劈波斩浪前行,为我国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开好局、起好步。高质量发展需要供给与需求两侧同步发力,从供给侧提升供给质量,同时,需要采取更积极政策扩大需求侧空间,以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明确提出要在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浮云岂能遮望眼,大浪好纵钓鱼船。新变局是指应对国际环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但是量上的延续,也是质的飞跃、能量级的跃迁。新阶段是指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更加重视、积极推动。
三是服务型制造不仅总体上能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从而更好激发内需活力。服务型制造包括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或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服务、信息增值或智能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新业务模式和新产业形态,而且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拓展,传统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服务型制造的新模式新业态正在不断创新发展。比如,通过工业设计服务,可以不断创新设计理念,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升级。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总集成总承包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则提供了一揽子的消费服务,无疑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全面和便利的消费体验,大大增加了用户黏性。
推进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进而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拓展制造过程的价值链环节,从单纯的制造环节拓展到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从而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进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实际上,在疫情期间,我国制造企业通过服务型制造有力支持了抗击疫情活动,比如,一些企业上线医疗物资信息共享、资源汇聚服务平台,动态监控防疫物资生产、物流数据,提高医疗资源调配效率,充分彰显了积极推进服务型制造的巨大价值。一方面是加大在制造过程的服务要素中间投入,这主要是加大技术要素、信息要素、资金要素等生产性服务的投入,这个加大投入的过程就是促进高端要素密集进入生产制造的过程,这将有利于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基于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分别为129578亿元、145369亿元和161927亿元,分别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5.7%、16.1%和16.3%,其中第二产业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分别为54253亿元、62453亿元和70443亿元,增速都远远高于当年第二产业增速和整个经济增速。时隔4年,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中央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要看到,当前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已经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没有诸如服务型制造之类的新模式新业态的需求牵引,新基建投资就无法成为支撑国内需求增长的有效投资。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服务型制造的理念得到了更加普遍的认可,积极推进服务型制造成为统筹疫情防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极大地深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拓展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从而可以有效激发对诸如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但是,这种通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循环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总的来看,靠原有发展模式难以实现新的目标,必须更好地挖掘内需潜力、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潜力和参与引领国际循环的潜力,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经济自主可控发展能力,提升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位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伴随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一些束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被日益重视,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研发设计、系统集成、检测认证、专业外包、市场开拓等服务业态会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专业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也会不断成长,相关职业教育、服务规范等迅速发展,最终形成生产性服务业良性大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加速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诸如工业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共享制造等都直接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而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化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则直接有利于拓展价值链和提高产业链水平。这突出表现在工业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自主化程度低,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需要,包括试验验证、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在内的基础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基础软件、操作系统、计算机算法等现代产业的核心基础更是主要依赖国外。
自2016年7月《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发布以来,服务型制造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受到体制机制约束,发展并不充分,是制约国内经济大循环畅通的重要因素。但总体而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产业大而不强,尤其是产业基础能力较弱,与全球工业强国差距较大,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相对较低,对全球价值链控制力较弱等。生产性金融服务的提供,则有效支持了消费者的未来消费,有利于深度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近年来,基于消费互联网引发的商业模式变革,已经大大颠覆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而且,协同制造的服务过程并不过多依赖人工接触,这意味着服务型制造满足了疫情防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双方面需要。
因此,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补齐大而不强、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这个关键短板,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无疑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所谓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制造业企业将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
由于第二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多可以体现为服务型制造,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服务型制造近3年的快速发展态势。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总集成总承包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则提供了一揽子的消费服务,无疑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全面和便利的消费体验,大大增加了用户黏性。
一般意义上,服务型制造可以从两个层面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绝不是将发展重点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脱实向虚,而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从而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也就是说,服务型制造的核心是制造业通过与服务业融合,实现自身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但是,这种通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循环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一方面是加大在制造过程的服务要素中间投入,这主要是加大技术要素、信息要素、资金要素等生产性服务的投入,这个加大投入的过程就是促进高端要素密集进入生产制造的过程,这将有利于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一是服务型制造可以更加直接、更高质量、更加全面、更加动态、更加便利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能在整体上极大地促进消费需求。因此,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补齐大而不强、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这个关键短板,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无疑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基于消费互联网引发的商业模式变革,已经大大颠覆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推进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进而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自2016年7月《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发布以来,服务型制造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基于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分别为129578亿元、145369亿元和161927亿元,分别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5.7%、16.1%和16.3%,其中第二产业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分别为54253亿元、62453亿元和70443亿元,增速都远远高于当年第二产业增速和整个经济增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 进入 黄群慧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制造业 服务业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支撑企业不断地创新服务型制造模式,使得企业在减少人工接触式服务的前提下,改善制造企业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服务交易范围和内容,增加满足客户需要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提高制造服务全过程的协同性。
而且,协同制造的服务过程并不过多依赖人工接触,这意味着服务型制造满足了疫情防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双方面需要。实际上,在疫情期间,我国制造企业通过服务型制造有力支持了抗击疫情活动,比如,一些企业上线医疗物资信息共享、资源汇聚服务平台,动态监控防疫物资生产、物流数据,提高医疗资源调配效率,充分彰显了积极推进服务型制造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是拓展制造过程的价值链环节,从单纯的制造环节拓展到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从而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进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动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服务型制造的理念得到了更加普遍的认可,积极推进服务型制造成为统筹疫情防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制造业企业将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
比如,所谓共享或协同制造,就是基于产业互联网实施协同制造的制造企业,通过开放设计制造数据、技术研发组件、机器设备、专业人才、仓储物流、后端服务等生产制造各环节的各类要素及服务资源,以要素资源输出、行业共性技术共享、闲置资源出租、技术资源交易和专业知识软件化等要素共享服务方式,弹性、动态、准确地配给其他需求企业,形成协同制造网络。具体而言,诸如工业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共享制造等都直接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而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化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则直接有利于拓展价值链和提高产业链水平。
积极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转型为服务型制造,是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工业设计服务,还是个性化定制生产,无论是共享或协同制造,还是信息增值或智能服务,都需要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产业互联网,将生产制造全生命周期中的具体环节和要素映射到网络虚拟空间并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制造服务化延伸和价值增值,这些服务型制造模式会降低对人工依赖的程度,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效率。